堃博医疗InterVapor(R)热蒸汽治疗系统中国注册获批后首批手术顺利开展
日前,中国肺部疾病精准介入诊疗领导者堃博医疗(02216.HK)自主研发的慢阻肺治疗产品-InterVapor®热蒸汽治疗系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及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胸科医院成功完成经支气管内窥镜热蒸汽消融治疗术。这是其在中国注册获批后开展的首批手术,标志着该产品正式在中国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为广大缺乏有效治疗方式的重度和极重度中国慢阻肺患者带来微创治疗新方案,开启了中国慢阻肺介入治疗新时代。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胸科医院手术团队合影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团队手术操作中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中国6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已超过27%[1]。且慢阻肺现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三位;其首次住院患者3年内死亡率为50%,7年内的死亡率甚至高达75%[2]。我国现有慢阻肺患者已接近1亿,慢阻肺早期诊断率低,发现时已经到达中重度,日常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不佳,且随疾病进展还将引发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既往此类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临床急需微创且高效的创新疗法。
堃博医疗InterVapor®热蒸汽治疗系统可针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其授权及申请专利达148项。通过经支气管内窥镜热蒸汽消融治疗术(BTVA®)将加热的水蒸汽输送到靶肺段进行消融以实现肺减容效果,整体手术时间通常将不超过15分钟。现有临床证据表明,BTVA®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提升患者运动耐量,同时保留更多健康肺部组织,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案。
手术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龙发教授团队、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胸科医院欧阳海峰团队进行实际操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长镐教授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为手术提供全程的实时交流与支持。两场手术过程均不超过10分钟,患者术后无不良反应发生,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欧阳海峰教授表示:"经支气管镜入路,无植入物,可以做到肺段、亚段减容;可以做双侧肺减容,InterVapor®带来的热蒸汽治疗方式的上市为中国庞大的重度和极重度的慢阻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受环境和气候影响,西北地区的慢阻肺患者较多,作为西北地区首家开展InterVapor®热蒸汽治疗技术的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胸科医院将立足西安,辐射西北,造福慢阻肺患者。"
龙发教授表示,"InterVapor®开创的热蒸汽治疗术式手术时间短,且不受旁路通气影响,疗效肯定,在全球多个国家临床应用多年,其安全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验证。期待后续InterVapor®继续在中国开展广泛临床应用,从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到围术期患者管理,不断优化,并注重患者的个体化管理,积累更多的治疗经验。"
堃博医疗CEO湛国威表示:"随着InterVapor®在中国上市后首批手术的成功开展,我们正式启动在中国的临床普及应用,未来将形成基于中国患者的InterVapor®整体治疗经验,为医生带来慢阻肺疾病的治疗手段,为广大患者带来有效、微创的解决方案,也将促进中国肺部疾病介入治疗术式的推广普及。"
关于堃博
堃博医疗,介入呼吸病学领域的开拓者,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提供创新型肺部疾病解决方案。自2012年成立以来,本公司已集结了在产品研发、临床研究以及商业化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发展成为拥有中国-美国双中心的企业。通过与全球呼吸介入领域KOLs的紧密联繫,建立从创新概念到专案开发和执行的全面联繫,公司已建立由17种产品组成的强大呼吸介入诊疗管线,并拥有多元化的知识产权组合,申请和授权专利686项。同时,本公司通过临床培训和市场教育,以其强大的品牌推广和商业化能力,在美国、欧洲、澳洲等多个主流市场销售。本公司的愿景是成为肺病治疗转型的全球领导者,将本公司的介入诊疗解决方案确立为肺病治疗的黄金标准。
参考文献
1. Wang C, Xu J,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Lancet. 2018;391(10131):1706-1717. doi:10.1016/S0140-6736(18)30841-9
2. Suissa S, Dell'Aniello S, Ernst P. Long-term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evere exacerbations and mortality.Thorax. 2012;67(11):957-963. doi:10.1136/thoraxjnl-2011-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