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

2020-07-22 11:24   来源: 互联网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让很多人初步了解了汉末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但小说毕竟和正史不一样,讲究有虚有实,有详有略,魏蜀吴这三个主角势力是“详”,而东国,被忽略得很彻底。       

        东国,也称燕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王国,由辽东太守公孙度创立,别看存在感不如魏蜀吴强,公孙一家割据辽东长达50年,从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开始,直到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才结束,在正史上存在感还是不弱。

        《三国志·凉茂传》记载:“(公孙氏)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成败。”蜀汉兵力10多万,公孙氏的兵力也是10多万,虽然不同时间段肯定有差距,但就这方面来说,辽东公孙氏的实力不容忽视,当时确确实实有4个国“鼎立”,是罗贯中故意将其影响力缩小了。       

        甚至《晋书》也说“(公孙度)及其子康、康子文懿并擅据辽东,东夷九种皆服事焉”,承认公孙氏在辽东一带有极大的影响力。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大概推算公孙氏鼎盛时期总人口在百万以上,这个第4国到底怎么建起来的呢?

        公孙度,出生于公元150年,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40岁通过董卓手下关系被朝廷任命为辽东太守,他出身小吏,辽东郡的豪族对这个太守不怎么看得上,公孙度上任就三把火,找借口诛灭了100多家辽东豪族,杀鸡儆猴,吓得辽东的人都不敢不服。       

        对外,公孙度也积极收服,征高句丽、乌丸,让夫馀国成为辽东附属,他的孙女嫁给了百济王,宗族女也被嫁出去联姻。公孙度之后,他的儿子公孙康、公孙恭以及孙子公孙渊(公孙康之子)相继接位,历三代四任,鼎盛阶段出现在公孙康在位时,公孙氏的势力范围东达日本海,北抵黑龙江流域,南有三韩臣服,西接乌桓诸部。

        公孙氏长期在东北经营称雄,“守边保境,绥虏安民”,让辽东在汉末三国乱世中获得了短暂安宁。当时中原人士避乱去辽东的不少,太史慈、管宁、邴原这些人在其中,《三国志》对此高度评价:“居之历年,未尝有患......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       

        按理说,曹魏应该是最想把公孙氏吞并的。但曹魏恰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劲的一个,雄踞中原,引得蜀、吴忌惮,结盟与其对抗,曹魏腾不出手来集中对付公孙氏。

        所以当年“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儿子们逃到辽东,公孙康将他们斩杀了,首级送给曹操做礼物,曹操也没有急着将公孙康扫灭,而是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拜为左将军;公孙康也知道有曹操拦在前面,他想进军中原希望不大,这才转移注意去收服诸夷,壮大公孙氏的实力。       

        到了公孙渊在位时,魏明帝封他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偏偏公孙渊对这些职位不满足,派使者去通孙吴,孙权封他做燕王,还派大臣和上万甲士携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没想到孙权居然这么“重视”自己,有点慌了,怕曹魏得知后讨伐公孙氏,干脆杀了孙权的人卖曹魏忠诚。

        不过这样的墙头草毕竟没法长久,魏明帝总算开始考虑将辽东公孙氏诛灭,于景初二年(238年)派太尉司马懿带兵数万去征讨公孙渊。最终,公孙渊大败,被司马懿杀死。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这一战后曹魏清查辽东人口仅剩“户四万,口三十余万”,公孙氏的威风从此就一去不复返了,连罗贯中也懒得在《三国演义》里对其多加笔墨。不过还有可能是为了渲染魏蜀吴三国争雄的文学艺术性,辽东公孙氏就被罗贯中打发到角落里去了。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让很多人初步了解了汉末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但小说毕竟和正史不一样,讲究有虚有实,有详有略,魏蜀吴这三个主角势力是“详”,而东国,被忽略得很彻底。       

        东国,也称燕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王国,由辽东太守公孙度创立,别看存在感不如魏蜀吴强,公孙一家割据辽东长达50年,从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开始,直到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才结束,在正史上存在感还是不弱。

        《三国志·凉茂传》记载:“(公孙氏)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成败。”蜀汉兵力10多万,公孙氏的兵力也是10多万,虽然不同时间段肯定有差距,但就这方面来说,辽东公孙氏的实力不容忽视,当时确确实实有4个国“鼎立”,是罗贯中故意将其影响力缩小了。       

        甚至《晋书》也说“(公孙度)及其子康、康子文懿并擅据辽东,东夷九种皆服事焉”,承认公孙氏在辽东一带有极大的影响力。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大概推算公孙氏鼎盛时期总人口在百万以上,这个第4国到底怎么建起来的呢?

        公孙度,出生于公元150年,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40岁通过董卓手下关系被朝廷任命为辽东太守,他出身小吏,辽东郡的豪族对这个太守不怎么看得上,公孙度上任就三把火,找借口诛灭了100多家辽东豪族,杀鸡儆猴,吓得辽东的人都不敢不服。       

        对外,公孙度也积极收服,征高句丽、乌丸,让夫馀国成为辽东附属,他的孙女嫁给了百济王,宗族女也被嫁出去联姻。公孙度之后,他的儿子公孙康、公孙恭以及孙子公孙渊(公孙康之子)相继接位,历三代四任,鼎盛阶段出现在公孙康在位时,公孙氏的势力范围东达日本海,北抵黑龙江流域,南有三韩臣服,西接乌桓诸部。

        公孙氏长期在东北经营称雄,“守边保境,绥虏安民”,让辽东在汉末三国乱世中获得了短暂安宁。当时中原人士避乱去辽东的不少,太史慈、管宁、邴原这些人在其中,《三国志》对此高度评价:“居之历年,未尝有患......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       

        按理说,曹魏应该是最想把公孙氏吞并的。但曹魏恰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劲的一个,雄踞中原,引得蜀、吴忌惮,结盟与其对抗,曹魏腾不出手来集中对付公孙氏。

        所以当年“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儿子们逃到辽东,公孙康将他们斩杀了,首级送给曹操做礼物,曹操也没有急着将公孙康扫灭,而是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拜为左将军;公孙康也知道有曹操拦在前面,他想进军中原希望不大,这才转移注意去收服诸夷,壮大公孙氏的实力。       

        到了公孙渊在位时,魏明帝封他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偏偏公孙渊对这些职位不满足,派使者去通孙吴,孙权封他做燕王,还派大臣和上万甲士携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没想到孙权居然这么“重视”自己,有点慌了,怕曹魏得知后讨伐公孙氏,干脆杀了孙权的人卖曹魏忠诚。

        不过这样的墙头草毕竟没法长久,魏明帝总算开始考虑将辽东公孙氏诛灭,于景初二年(238年)派太尉司马懿带兵数万去征讨公孙渊。最终,公孙渊大败,被司马懿杀死。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这一战后曹魏清查辽东人口仅剩“户四万,口三十余万”,公孙氏的威风从此就一去不复返了,连罗贯中也懒得在《三国演义》里对其多加笔墨。不过还有可能是为了渲染魏蜀吴三国争雄的文学艺术性,辽东公孙氏就被罗贯中打发到角落里去了。

责任编辑:fafa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5G科技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