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应怎样开展幼小衔接?

2020-10-14 13:34   来源: 互联网

幼儿的联系主要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联系。针对学龄前儿童不同的身心发育表现,解决了衔接教育的问题,以引导幼儿继续成长,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幼儿园应与社会紧密合作,积极与家庭互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条件,从而解决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为了促进幼儿教育活动的稳步发展,探索幼儿在学校中的联系方式尤为重要。


一、学校有必要开展幼儿和儿童联合教育活动


(I) 在小学创造学习气氛


幼儿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儿童在身体各方面照顾自己、相互协调的能力,而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标将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是学习各种知识。"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前教育逐步使儿童了解小学的状况,从营造小学的学习氛围开始,教师可以根据大班儿童的具体情况,描述小学生的小学生活、校园和课堂趣味性事件,潜移默化地向幼儿输入学习意识,使儿童能够形成一定的心理准备和视野,有利于儿童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幼儿园,老师可以让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把普通铅笔、橡皮、尺子和其他学习用具放在书包里,然后引导幼儿学会如何摆放书包、文具和书籍。


教师也可以给孩子们不同的小任务,让孩子们养成自己打包书包的习惯。此外,小学阶段 - 上课通常需要 40 分钟,幼儿园的课堂时间相对较短,为了让幼儿提前适应,教师可以自觉地延长课堂时间,最终让幼儿适应 40 分钟的课堂时间。同时,幼儿园课堂的主要形式是在游戏的基础上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在衔接的早期阶段,教师应逐步减少游戏时间,适当延长知识解释时间。在小学,学生每天都需要完成家庭作业,这样老师才能安排幼儿。一些简单的家庭作业,让幼儿提前感受到小学的学习氛围。


(2) 提高幼儿的综合识字能力


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园老师会给幼儿很大的帮助。一般情况下,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到了小学阶段,学生拓展了自己的实践空间,教师逐渐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因此,教师应通过学前教育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养,使幼儿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比如,教师可以适当延长幼儿提出问题时的思考时间,引导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整绘本阅读,手工制作,生活实践等课程的比例,为幼儿提供练习和阅读探究的条件,通过幼儿凝聚力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3) 完善育人制度


过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是分开的。幼儿教师对小学教育的环境知之甚少,不能帮助孩子掌握学习和生活技能。因此,一些儿童存在厌学、自卑、逃避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完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被认为是儿童成长的阶段,通过这个阶段,孩子们可以对小学有一定的了解,帮助他们成功地过渡到小学。


(4) 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


学前教育不同于中学,小班化教育的形式。孩子们的作息时间逐渐接近小学生。午睡时间应逐步减少和取消,下午不再增餐。同时,调整教育内容,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现幼小街道贯通的教育目标。以绘本阅读为例,小班和中班的孩子阅读的绘本文字很少,通常以图片为主,而学龄前的孩子则需要接触包含拼音,新字和英语的绘本,并且绘本的篇幅有所增加。教师需要带领幼儿进行自主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使幼儿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再通过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提高幼儿衔接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在学校开展儿童和儿童教育活动的困难。


(1) 学习和生活中存在教育困难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指出,"生命就是教育",它要求教师从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引导儿童根据生活环境运用生活经验,了解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但部分学前教育教师存在幼儿与儿童的联系与幼儿生活脱节的问题,对衔接教育内容的解释过于僵化和机械化,影响了凝聚力教育的效果。


(2) 人际关系。教育有困难。


幼儿教师日夜与幼儿相处,与幼儿玩游戏,及时解决矛盾,导致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小学师生之间的接触频率相对较低。首先,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儿童人际关系的正确引导,使儿童失去了 "社会性",无法融入班级的 "小社会",容易导致儿童的叛逆、自卑、孤独症心理等问题,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3) 标准要求存在教育困难。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日常安全健康往返,在幼儿园教师掌握生活技能的帮助下,学习基础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他们需要在审美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体育、劳动技能等方面进行锻炼,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然而,由于部分幼儿教师未能及时调整学前教育标准,幼儿难以全面成长,降低了学前教育活动的质量。


三.学校开展幼儿和儿童联合教育活动的关键


(I)时间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适当延长集体活动的时间,如30/40分钟,在两班之间留出10分钟的厕所和饮酒时间,尽量避免孩子在课堂上做这些事情,以强调课堂纪律,在幼儿心中渗透时间观念。教师可以适当取消午睡,使学前教育活动时间与初等教育活动时间挂钩。


(2)规范


小学生与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是有区别的。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渗透相关的行为规范,使儿童能够书写、坐、站、握笔的姿势,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孩子们能够倾听老师的安排,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如写简单数字、阅读简单图画书、自主动手等。幼儿园教师应规范和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以规范为纽带,实现幼儿与儿童的趋同目标。


(3)能力


在幼儿凝聚力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读写能力、实践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使儿童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与其他儿童和谐相处,更好地融入课堂集体,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和成长小组,让幼儿选择团队组长,培养儿童的组织纪律,鼓励幼儿进行独立管理,让孩子们做手工工作,玩游戏,小组阅读图画书,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引导孩子建立集体意识,使儿童能够在集体中互相帮助,学习和成长,达到培养儿童合作精神、自学能力、自律等目的。


此外,学生进入小学后,要非常注重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儿童注意力的培养,使儿童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并专注于指定的对象。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在受到干扰后迅速调整自己,重新进入集中状态,并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以便在课堂上认真听讲,遵循教师的指导,完成学习内容,不要环顾四周,发呆等等。


四.学校开展幼儿和儿童联合教育活动的方法



(1)生活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教育,开展幼儿与儿童联系的教育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以生活为教育"的理论。据此,幼儿教师应渗透小学规章制度和学前课堂小学生行为守则,引导幼儿熟悉小学生活,尽快适应角色变化,在小学生活中感到熟悉和放松,从而提高幼儿凝聚力教育的效果。


(2)社会是教育,基于人际关系,我们应该做好幼儿之间的沟通。


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的"社会即教育"对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在育人过程中重知识性,轻社会性,导致孩子们不仅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也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难以培养沟通互动,表达思想,融入集体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引导幼儿回归社会。比如,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指导方针的指导下,组织幼儿开展社团活动,增强幼儿的社会性,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帮助幼儿顺利融入小学班集体,同时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3)以能力培养为底线,实现幼儿教育衔接的目标。


为了确保幼儿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需要了解小学教育的标准,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以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学龄前儿童,坚持幼儿教育的底线,优化教育效果。


比如,在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实践能力,调整个体行为评价标准,通过评价调动幼儿自主实践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实践热情。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绘画,日常观察(观察秋叶,观察蚂蚁移动,观察小鸡孵化等。),科学实验(温度与盐熔化的关系,空气与火柴燃烧的关系等。),手工制作(陶器,折纸,第八节贺卡等。),继续提高个人能力,如审美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使孩子自觉按照小学生的标准,督促幼儿成长,进而为孩子学习掌握小学知识,开展小学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结论


总之,幼儿凝聚力教育活动对提高儿童综合素质、完善教育体系、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负责学前教育的教师应践行陶行知的"生命就是教育"和"社会就是教育"的理念,做好幼儿凝聚力教育,运用小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幼儿,引导幼儿熟悉小学的学习环境。通过科学评价,使幼儿具有深入学习知识的能力,引导幼儿全面成长,使幼儿的联系教育更科学、更有效率。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5G科技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