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监管沙箱”落地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再提速
5月18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消息称,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推动上海金融科技产业的高水平集聚和高质量发展,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于5月17日在上海成立,并正式宣布启动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同时欢迎致力于金融服务创新的持牌金融机构,也欢迎符合条件的科技公司前来申报试点项目。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即业内俗称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箱”。
此前,北京市率先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作,首批有6个项目纳入“监管沙箱”范围。目前北京正在推动第二批“监管沙箱”入箱试点。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孙扬对《证券日报》记者称,“上海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绝不仅仅是为了金融科技发展本身,而是为了激活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二助推动力,所谋者远,格局恢弘。此外,对业界影响也很大,将点燃和掀起华东区域金融科技发展的浪潮。”
上海版“监管沙箱”落地
据披露,在此次仪式上,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刘兴亚介绍,本次试点工作将从三个方面营造安全、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一是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框架,实现创新与风控的双赢;二是构筑“四道防线”的创新安全网,提高行业积极性和整体竞争力;三是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助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据介绍,此次试点将在设置创新应用“刚性门槛”的同时,也设置柔性的边界,利用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柔性监管方式,让消费者参与到金融科技的产品创新中,在宽松适度的金融科技发展环境下,减少金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障碍,鼓励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有更多的创新方案变成现实并投入应用。
而在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助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将强化监管科技的应用,提升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打造数字化产品体系,优化数字化运行模式,使金融科技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孙扬进一步阐述认为,“此次上海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鲜明的提出来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一个是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将通过金融科技辐射国内外,助推金融科技公司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金融信息系统的建设,构建更深层次的生态链接,助力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则是将上海地区顶级的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产业投资基金整合到一起,形成强大的生态,强大的合力,促进差异化发展,促进生态的互补合作,从而从结构上促进金融科技产业发展。”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扩容,大背景是金融科技在助力金融业的转型,服务中小微企业上的作用,正在提到更重要高度。”
试点鼓励多种主体共同参与
值得关注的是,刘兴亚表示,“本次试点工作鼓励多种主体共同参与,既欢迎致力于金融服务创新的持牌金融机构,也欢迎符合条件的科技公司前来申报试点项目。科技公司须由持牌金融机构为其提供科技产品的金融场景支撑。申报的项目可以是金融服务,也可以是科技产品,但是项目必须具有业务普惠、技术创新、风险可控及监管支持等特点。”
那么金融机构在申报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孙扬认为,首先,要重点瞄准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监管重视发展金融科技不仅仅是为了科技本身,而是期望能通过金融科技帮助金融机构更安全的下沉到普惠客群,能够构筑起保障普惠金融的信用生态,打造区分普惠风险的火眼金睛;其次,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需要重点瞄准金融风险管控及治理的目标申报;再次,金融科技要能够真实有效的提升用户体验,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比如RPA机器人,智能客服,自动风险预警等技术。最后,金融科技要有真实落地的场景,并且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否则申请沙箱试点并没有意义。
他同时强调,未来“监管沙箱”一定会扩围,但监管一定会把握好节奏。各地首先要注意不能重复建设,要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北京发展数据风控,广州发展区块链,宁波发展小微金融等,且各地最好有一个比较聚焦和深入耕耘的方向,这样试点能做的比较充分,经验积累能够传承。重点要关注,当地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历史积累,以及业务发展战略,要能够利用金融科技扩大当地的金融业的发展空间,提升金融业发展的质量。”
于百程认为,“应根据各自的定位和优势,启动创新监管试点。金融科技业务具有互联网化的特点,试点范围的稳步扩大,也有利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地区间金融科技发展的平衡,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也利于开展跨区域的监管和经验交流。”
(编辑 白宝玉)